盖博士遮盖液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117/4328638.html 栏目介绍: 游牧生产生活用品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深刻影响了牧区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牧区过去游牧时期的一些民族用品被更先进的工具和用具革新、替代而成为封尘的历史。它们饱经岁月的洗礼有一些还在陪伴着牧人,修修补补仍然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有一些遗存下来的老物件已经变成了文物,进入景区、博物馆,成为介绍乡土文化的活教材。 因生产能力和社会分工不同,很多民族特需用品并不是牧民自产自用,而是机械化生产的结果。一部分建厂就地生产,一部分通过供销系统购入外地产品满足牧区需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经历了个体手工生产-组织合作社生产-企业化生产的发展阶段。年,全盟手工业生产的少数民族特需品有个品种,各旗县也迅速成立了二轻工业,从内地调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了产能提升。除了满足牧区内需,部分产品远销内地。 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海拉尔和呼和浩特、西宁、兰州、乌鲁木齐、延吉、成都、昆明成为全国9个少数民族特需品生产基地。国家拨付专款进行产能升级改造,调拨大量木材、钢材、银等原材料进行支持。民族特需品生产又迎来了一次划时代发展。19种产品列入黑龙江省生产计划,其中7种产品列入轻工部生产计划,至年鼎盛时期,具有呼盟民族特需品生产有专业和兼业企业57个,具有呼盟地方特色的民族特需品生产品种达到多种,奔驰牌马鞍和牧羊牌蒙古袍被国家民委和轻工部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勇士牌马靴成为自治区名牌产品畅销区内外。 这些老物件因为过去游牧民族使用的习俗性、时代性和区域性而形成了鲜明的印记。今天我们研究牧区老物件对于固化时代记忆,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基层文博、非遗工作者对近现代民族文物的鉴定和断代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一期专栏将为大家介绍的是《独木锨》。 独木锨是过去游牧生产工具,用整块木料制作的锨头和锨把连在一起的牧业生产工具,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平板铁锹。独木锨在牧区主要用于清理积雪,破雪放牧等。使用这种工具不伤牧草,尤其在冬季游牧时清除新羊盘积雪时,可将埋在雪下的干草完整的保留下来,使羊群不直接趴在冻土上过夜,出现白灾时,独木锨也是破雪放牧的好工具,是游牧民族生态智慧的体现。 过去,草原地区的牧民使用独木锨的来源以购买为主,接近林区的牧民就地取材自制独木锨,呼伦贝尔地区使用木锨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曾任呼伦贝尔盟副盟长的花赛·都嘎尔扎布在《沧桑岁月》里讲述了他在上世纪20年代给财主包日夫家当牧工时冬季放牧用木锨破雪开羊盘的故事。那时候有一个工种“浩特钦”就是冬季持木锨专门清除羊盘牛盘积雪的牧工。 曾任新巴尔虎右旗赛罕塔拉苏木党委书记,现年71岁的西日夫在上世纪60年代末承担集体羊群时,当过几年“浩特钦”,那时候一群羊在只左右,队里的4、5个羊群一起相邻走包游牧,冬季要有专门的“浩特钦”清理羊盘让羊群过夜。一群羊的羊盘大约需要直径15步的圆盘,一个劳动力要开大半天。 上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后陈巴尔虎旗开始建设简易棚圈(阿木日萨那拍摄) 西日夫有时候和临近羊群的“浩特钦”一起,进行开盘比赛,看谁清理的快,在迁徙前的早上天刚亮,把木锨别在蒙古袍带子上骑上马,大家在甸子上碰头后就各自去选羊盘了。开羊盘也要讲究劳动技巧,雪地上先画个圈从正北一头先开,劳动节奏为一组扔三锨雪;先扔两侧,中间的一条留的比锨窄一些;第三锨在扔当中的一条雪块,如果从一头一锨挨一锨的扔,雪会挑的碎沫子多,清理的不干净。 一群羊会全部挤在这个下面露干草的盘子上,十来天附近的草吃差不多了,就要迁徙重新开新羊盘。当中下雪随时清理盘中积雪,第二年冬季游牧时,要尽量找到原先的羊盘,这样会省不少力气。 上世纪70年代,陈巴尔虎旗赫尔洪得牧民冬季游牧场景(阿木日萨那拍摄) 在有棚圈之前,草原上的冬天游牧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木锨在人民公社化时期,都是生产队从供销社统一购买发放牧户,个人也很少制作了。上世纪80年代初牲畜包产到户后“浩特钦”这个在牧区延续了几百年的工种彻底退出了游牧舞台。 据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民族苏木的鄂温克族牧民库勒日讲,他们在过去给俄罗斯人放牧时就使用独木锨了,因为靠近林区过去基本都是自己制作,人民公社时期就用生产队发的独木锨,用桦树根的部分制作锨头,采伐后先砍削成锨形,在锅里蒸煮锨头后定型阴干防止开裂。 现在遗留下来的独木锨很少了,图为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布日德嘎查牧民扎拉斯来之子那木吉乐老人生前使用过的独木锨,孩子们至今也用来清理积雪使用,据说是他家祖辈上世纪合作社时就开始用的。 这把独木锨保存基本完整,长cm,锨面长40cm,锨面下沿宽26cm,上沿宽26cm,呈上窄下宽的梯形;锨面中心厚度3cm,边缘厚度1cm,外面纵向凸起,内面纵向微内凹,断面呈月牙形,锨面从中心部分向上卷起约10度,锨头顺使用习惯一面磨损。柄长90公分,断面约呈六边型,柄根较粗向上渐变细,柄头宽3.5cm,厚cm。该木锨由一根桦木制成,锨面纹理较柄部致密,为桦树根部制成;该锨加工基面不平整,无电动机械加工痕迹,为手工切割、净面。 独木锨是海拉尔木器厂传统产品,早期使用桦木制作,后期使用椴木制作,椴木锨头呈长方形,制作标准为锨面长宽依料制作,长40-50cm,宽26-28cm,锨刃厚1cm(往上略增厚),锨把为定尺;宽厚4.5X3cm,木锨总长1.6m。半机械化生产,制作规整,两面平滑。 鉴于该产品用料量大,材质要求高,主要以小兴安岭产椴木为原料,其他硬杂木不能代替,独木锨是纳入全盟民族用品生产计划的项目,所需木材由物资主管部门直拨到企业,满足供应。独木锨一般需要直径30cm以上的椴木,椴木独木锨轻柔、不易变形、不易断裂,比桦木等其他木材做的锨面更宽、薄一些,是牧民喜爱的生产工具。 年12月,海拉尔成为全国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后年开始轻工部确定每年拨给海拉尔椴木m3,专门供应制作独木锨。 上图为一把70年代海拉尔木器厂产的椴木独木锨,柄部车制,锨上半部表面有横向带锯切割痕迹。椴木结构比较细致均匀,纹理通直,有较低的干缩性,硬度较适中,耐磨抗腐蚀。 年,国家给海拉尔木器厂投资7万元,专项支持民族用品独木锨生产,为节约木材、降低成本,同年曾试制椴木接头独木锨,但产品容易损坏,不受牧民欢迎,因资源原因,该产品自年后停止生产。从年海拉尔木器厂的前身海拉尔木工工业生产合作社开始生产以来,20多年的时间里,发挥着全盟牧区独木锨生产主渠道作用。 距今年至年前左右的泰安市大汶口遗址是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遗存。今天,我们农用的镢、锨、锄、镰,便是大汶口的发明,后来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成为各族群众的生产工具,并影响了农业生力的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前的北方农村,麦收碾打季节是木锨最忙碌的日子。晾晒的麦谷、花生、苞米、高粱等堆起像小山一般,要把粮食分离出来,必须要用木锨进行扬场,清理粮食里的杂物。 熟练的农民会根据风向身子斜对风口,把谷物扬到身体的侧前方,试扬几下后就能找准扬高、扬程和运动节奏,人锨合一,扬起一锨粮食,就能在空中把成熟颗粒、半成熟颗粒、瘪子、灰尘分开,分区落在可控区域内。 会扬一条线,不会扬一大片,歇后语“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庄稼汉扛木锨——扬长而去”生动的表达了木锨和农民生活的联系。 年,哈达图农牧场农业职工在场院扬场作业,清选小麦。 农区木锨是用韧性好、密度低的柳树、杨木等木料,由木匠用工具加工制作而成。锨板一般都是长度42、3cm,宽度26、7cm左右,0.5-1cm厚,锨把和锨板是连结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呼伦贝尔农垦企业木锨一直用到本世纪初年左右,从过去的扬场,木锨功能过渡为给扬场机、绞龙机喂料撮料使用,有了清粮机、装载机等农业机械后,木锨只干点清理场地零活、散活了,后来就用硬塑锨了。 陈巴尔虎旗哈达图牧场遗留的一块上世纪90年代的木锨板;胶合板制作,锨面长41cm、宽26cm,锨头向上弯曲。购买时锨板为10个一捆铁丝捆扎;柄也是10个一捆,分别包装来的,使用时锨把上插上锨面再钉上两个钉子安装。 农区锨和牧区锨的大小形状都差不多,为同宗异途。因为使用功能不同,区别是牧区只用独木,农区则用分体两段式;牧区锨用料厚实,农区锨薄一些,制作木材要求也不同。除了呼伦贝尔牧区的汉族、鄂温克、蒙古族布里亚特、巴尔虎、额鲁特等部族外,东乡、塔塔尔等许多民族在过去都使用过木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今木锨几乎同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文博 撰文:特木其勒 编辑:韩百慧 审核:特木其勒 转载请注明来源:陈巴尔虎旗博物馆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0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