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www.t52mall.com/#暑期创作大赛#庄河巴尔虎蒙古人的迁徙史 选自《吉祥满族》 庄河吴炉镇 有一个巴尔虎营子 它是一个地名 也是一部蒙古人迁徙历史的见证 庄河的巴尔虎人 巴尔虎人,即蒙古族巴尔虎部,它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 巴尔虎早在蒙古统一之前就已经屡见经传。《隋书》称之为“拨野固”。《新唐书》和《旧唐书》称之为“拔野古”“拨也古”。《元史》称之为“八儿浑”、《蒙古秘史》称之为“八儿忽”、《史集》等称之为“巴儿古惕”。清代的各种史料称之为“巴尔虎”,沿用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巴尔虎人作为原蒙古人的一支,始终以原住居民的身份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及呼伦贝尔地区,其间经历了无数次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消失,巴尔虎人失散了又再聚集在一起,从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到徙居北方的一个小山村里,在地名和姓氏里继续传唱着祖先的歌。 庄河的巴尔虎人 生活在庄河的巴尔虎人与巴尔虎人驻防岫岩有关。 14世纪,蒙古帝国退出中原后,政权继续在漠北延续,中国史书称之为“北元”,北元的达延汗(公元~年)统一东蒙古后,将各部分为左右两翼,以放牧为生,从属于永谢布万户及土默特万户,从青海到黑龙江东部,均有巴尔虎人的踪迹。 到了清初,大部分巴尔虎人成为喀尔喀蒙古的部属。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发生战争。年(康熙二十七年),喀尔喀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被准噶尔汗噶尔丹击溃后,巴尔虎部首领斩杀了噶尔丹派来诱降的使臣,随喀尔喀蒙古南下归顺清朝。 庄河的巴尔虎人原属于喀尔喀车臣汗部,因不堪噶尔丹侵扰,从外蒙古千里奔徙内附大清。《清史稿》、《东华录》、《朔方备乘》等典籍,在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三十四年()之间,多次提到了关于车臣汗及土谢图汗属下的巴尔虎人,以及科尔沁蒙古王公进献的巴尔虎人的安置问题。 年8月,清军在乌兰布通击败了噶尔丹,巴尔虎人因为这几年的战乱,四散离乡。 年,议政大臣议奏:“巴尔虎人生计艰难,请移往盛京等处披甲吃粮,以期有益。”当时共有巴尔虎人余口,壮丁名,其中可披甲者名,每百人编一佐领,每佐领甲兵55名。余为附丁。先令其在牛庄、辽阳等处游牧。嗣后拔往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等地。 在康熙三十一年,来到岫岩的这部分人大约有人,其中披甲吃饷的55人。庄河的巴尔虎人在清帝逊位以前,上溯至康熙三十一年(),都归岫岩城的巴尔虎衙门佐领管理。虽然巴尔虎衙门设置在岫岩城内,但是巴尔虎人主体生活在庄河,包括从岫岩提拔起来的佐领,大多也居住在庄河。 这些清代岫岩蒙古巴尔虎镶黄旗旗人及其后代,现在主要分布于今天庄河的吴炉乡光华村东北的巴尔虎营子、太平岭乡的土城子两处,岫岩县的巴尔虎胡同是巴尔虎人的小聚居区。另外,庄河市高岭满族乡的来宝沟村也有寇、白、石三姓的巴尔虎人,初居凤凰城东南蒙古营子,后移居于城西南,有敖、吴、马、何等11个姓。《庄河县志》《寇氏谱书》多次提到调防岫岩的巴尔虎人年刚到岫岩时,主要驻扎在吴炉镇的巴尔虎营子、太平岭的土城子、光明山的旋城山。 巴尔虎人在庄河地区的聚居地分南北两大片,徐岭老房身、杨树房、东瓜川、四家子、旋城山、土城子区域位于庄河地区南部,巴尔虎营子、寇半沟及周边区域、塔岭镇东瓜川、曲木房、高岭、花院、朱营子、来宝沟、松树咀等区域位于庄河地区北部。 庄河的巴尔虎人 因为民族大融合的缘故,徙居辽宁的巴尔虎人大都改为汉姓。寇姓、白姓、石姓是庄河巴尔虎人三大姓,巴尔虎人从清朝康熙年间到民国期间,在庄河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实力都是举足轻重的。 寇姓寇氏历史上名人辈出,成绩显著首举达桑阿,他生活居住在徐岭东瓜川。徐岭东瓜川还有关于老寇三老爷的传说,原先在他们这里最为豪华的就是东瓜川老寇三老爷的大院,雕梁画栋甚是宏伟,可惜后来给拆了。达桑阿从庄河走出去,在金州正白旗巴尔虎衙门从骁骑校做起,步入仕途,顺风顺水,又做了凤凰城正黄旗巴尔虎佐领,并署理凤凰城城守尉,继任盛京巴尔虎佐领,升永陵协领正三品(寇氏谱书作从三品)。 庄河县四家子寇占山在手写《庄河县寇姓家族史料》中这样写道:“我寇姓原为翁阔特氏(谐音)而来,翁阔特氏(谐音)寇姓原系外蒙古喀尔喀巴尔虎部落人,起源地是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津河流域,故称巴尔忽真溢。” 巴尔虎人进驻辽宁之后,初操蒙古语,后因为民族融合,接受了满语和汉语,这在他们的谱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迁居辽宁之后的前几代先祖的名字都是蒙古名,后来是满语名和蒙汉、满汉合璧名多了起来。如庄河寇姓的第四代祖巴彦太,汉名寇率忠;巴彦布,汉名寇率平。寇氏谱书也是目前记述辽宁地区巴尔虎史料中最详实的民间史料。 白姓白姓源自巴雅拉氏,因为逐渐被汉化,巴雅拉叫着叫着便叫成白了,所以就姓白了。辽阳巴尔虎白氏与岫岩县巴尔虎白氏是一个家族。辽阳这支后代大多属镶黄旗,其祖上出自北海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境内苏赫巴尔托恰克图)本姓色布勒得克氏,年,其高祖乌苏吉思哈与吉普喀达兄弟二人率部南迁入归附清廷,得到了康熙接见,受封巴尔虎世袭佐领,改姓“巴雅拉”。次年,被派往岫岩县任职。 另据《庄河巴尔虎略谈》记载:“色布勒得克是庄河光明山镇前旋城白姓和塔岭镇寇半沟附近李屯、万泰等白姓共同始迁祖,其后代与徐岭镇东瓜川白姓,共用同样的范字,自八世启用20个传世字辈:‘凤永德福广,文玉祥世恒,云成连喜惠,恒丰显贵忠’。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塔岭和旋城山在“德福”两辈多用“玉成”两字。徐岭镇东瓜川支的有史可考的一世祖巴那托,如果按照范字排辈,他在色布勒得克谱系里应为第四世。另外还有一支生活在太平岭泡沿的巴尔虎白姓,其始祖杨保,有别于色布勒得克谱系。泡沿白氏先居住在旋城山,后举家搬到泡沿。这支白姓和色布勒得克谱系白姓关系非常密切,祖上多有通婚。” 石姓巴尔虎石姓,相传老姓“石马拉氏”,也称“书玛里氏”,满语为“Sumari”。清康熙年间,其三世元宝之子那力胡达因参加平定吴三桂叛乱有功,凯旋回京后,封云骑卫,赏五品顶戴蓝翎,拔地安置在岫岩新甸子,后世子孙散居在丹东附近各地,民国时取汉姓石。《石马拉氏家谱》保存在岫岩县的红旗营子和新甸子,其家谱排行范字为:“那花行(佛)全永,玉金(殿)宝连成,丕生曰(月)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乃光庭”。 在年的庄河县志提到了“寇、白两姓”,之所以没提石姓,或许基于如下两点原因:一是石姓人口本身就不多,查考线索较少;二是庄河早自年从岫岩分出,石姓人口大部分生活在岫岩境,故而未提。 曹姓桂云花的曹姓,据说原依附于巴尔虎,于乾隆年间抬旗,编入镶蓝旗汉军。也有学者认为老曹家依附的巴尔虎更可能是岫岩以西的巴尔虎人,应该是熊岳城驻防的巴尔虎人,因为当时步云山及附近大片土地还是归属于熊岳巴尔虎旗界内。 现在,这些巴尔虎人有些还保留着某些蒙古人的旧习俗,如生小孩既不庆满月,也不庆周岁,与满、汉两族明显不同;但是他们受满族的影响较深,无论语言文字、还是饮食服饰、生活习俗,都已与满族无异。 巴尔虎后人大都不认为自己是蒙古人,对蒙古族认同意识淡薄,历史记忆模糊,他们只知道自己是从“喀尔喀四部七旗”迁来的,但是它在哪里少有人知。除少数巴尔虎人后裔申报蒙古族者外,多数申报满族。大连满族第三大姓氏就是寇姓,约占满族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他们主要是巴尔虎蒙古人后改的汉族姓氏,在庄河申报户口的时候绝大数家族报的是满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6149.html |